“遇”有“五德”惜之必有福。
中國的玉文化源遠流長,在經典對于玉的描述之中,自古就有七德、九德乃至十一德之說,這里面或許也存在一些牽強附會的成份,但自古以來五德之說,是有其十分具體的指向的。
古人認為玉是“集天地之精氣,凝日月之光輝”的靈石。玉石精光內蘊、純凈溫潤、圓融無礙,《禮記》中說:“古之君子必佩玉”,“君子無故玉不去身”;《詩經》也有“言念君子,溫其如玉”的記載。
玉有五德,五德之說來自東漢許慎《說文解字》中的“五德”,原文是這樣說的:“玉,石之美者,有五德:潤澤以溫,仁之方也;勰理自外,可以知中,義之方也;其聲舒揚,專以遠聞,智之方也;不撓不折,勇之方也;銳廉而不忮,潔之方也。”
那么玉的“五德”具體指什么?
玉的五德即:仁、義、智、勇、潔。
仁
“潤澤以溫,仁之方也”。
潤澤,指玉石表面細膩光滑、濕潤、潤滑的特點。潤澤是玉石品質好的表現,但不能作為判斷玉石價值的唯一標準。
玉石的油脂光澤,溫潤柔和,好比具有仁愛之心,生性溫和的君子。顏色、質地、光澤,滋益萬物或恩澤萬物,本是玉石富有仁德的表現。
義
正義,指玉石的紋理清晰,質地純凈,沒有雜質。玉石的正義感代表其品質純正,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。
古有對玉有“白外可以知中”這句話。其意思是,根據玉石的外部特征可以了解它的內部情況。表里如一,內外一致,這是玉石富有正義感的表現。從外觀就能看到玉的里面是否有雜質,這是玉的忠義,也是古時君子必備的品德之一。俗話說的好:“畫龍畫虎難畫骨,知人知面不知心”。“義”字看似簡單,真正想要做到,卻著實不容易。
智
智慧,指玉石的外形飽滿,輪廓線條柔和,給人以協調和諧之感。智慧是玉石吉祥如意的象征,寓意著佩戴者能夠獲得智慧和啟示。
優質玉可制作樂器,因玉質地堅硬細膩,故擊之聲音舒展清揚,散播四方,聽起來和悅,這是玉石富有智慧和遠謀的表現。玉石傳音,象征著古之君子善于將智慧傳達給周圍的人,古之君子,志在四方。
勇
勇氣,指玉石的質感堅硬,不易刮花或損壞。勇氣是堅強和堅定的象征,代表佩戴者有勇氣面對生活的挑戰和困難。
“不撓而折,勇之方也”。玉雖硬度不算太高,但其韌度在自然寶玉石中居首,故玉有寧折斷而不彎曲,顯堅貞不屈的勇敢精神,即使被折斷也是“寧為玉碎,不為瓦全”。象征著君子不同常人,敢于向惡勢力反抗的勇氣。
潔
銳廉(廉潔),玉石表面光澤明亮,反射光線清晰。銳廉是玉石品質好的表現,但同樣也不能作為判斷玉石價值的唯一標準。
玉碎之后,斷口雖然銳利,但是當我們用手來觸摸的時候并不會傷害到我們。這點與其他任何物質都不同,代表了玉和君子一樣,有潔身自好的特點。雖有能力嫉恨報復于人,或求得好處,但仍能保持廉潔而不為之。
孔子曰:“凡人心險于山川,難于知天。天猶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,人者厚貌深情。”
觀玉如識人,觀察玉石的品質可以判斷一個人的品德或性格。玉石的五德,如潤澤、透明、沉浮、耐熱性、堅韌性等,可以反映一個人的內在品質和性格特點。比如,玉石潤澤代表一個人善良、細膩,透明代表一個人真誠、坦誠,沉浮代表一個人沉靜、穩重,耐熱性代表一個人堅韌、勇敢,堅韌性代表一個人果斷、決斷。
人心隔肚皮,我們很難從外在看出一個人地真實面目。通過好似觀玉的抽絲剝繭,我們可以對一個人的品德或性格做出初步的判斷。
又何謂“德”?老子認為,德的本意是順應自然、社會和人類客觀規律去做事。儒家將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五種品行稱為五德,醫家則將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五行視為五德。
根據中醫五行學說,仁德對應肝、義德對應肺、禮德對應心、智德對應腎、信德對應脾,并由此形成調理心性、滋養五臟的方法,對養生保健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。如果一個人的五德品格缺失,則容易致使其身心產生疾病,必走不長遠。
故,“遇”有“五德”惜之必有福,與具有玉之“五德”的人為伍,自然生生不息,有鴻福相伴。希望他(她)正在不遠的前方,等待著您的發現。
-END-
本文部分系網絡資料整理編輯轉載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小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如涉及作品內容、版權和其它問題,請在30日內與本人聯系,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!
了解更多請掃描添加下面微信公眾號:
歡迎點擊下方看上一篇了解更多,并感恩感謝!